您当前所在位置: 澳门皇冠四虎 > 参阅资料 > 结构调整

以产业融合壮大实体经济:作用机理与推进策略(一)-澳门皇冠四虎

发布时间:2023-06-19 12:35|栏目: 结构调整 |浏览次数:

以产业融合壮大实体经济:作用机理与推进策略

原载:《产业经济》2023年第6期  作者:夏杰长 刘 慧


       摘   要:

       实体经济是强国之基、富民之本、产业之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产业融合趋势更加显著,实体经济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变化和拓展,需要有全新的认知和全面地把握。如今,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不断分解和重构,数字经济驱动新业态和新模式层出不穷,消费需求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和多元化,产业融合壮大实体经济既带来很多新机遇,也面临许多新挑战,以产业融合壮大实体经济成为业界共识。笔者认为,以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实体经济根基、加快产业深度融合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加快数字经济布局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激发企业活力提振实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是振兴实体经济和增强实体经济韧性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产业融合;数字经济;实体经济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创新工程项目“大数据视角下种业数智生态平台的构建研究”(02011903820486)


qq截图20230619133223.png


       中国正处于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体经济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而现代产业体系是壮大实体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中坚力量,推动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之间的相互协同、融合,对于推进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从而拓展实体经济范围,补齐实体经济发展的短板,探索壮大实体经济作用机理和推进策略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思想最早是从技术融合的角度由rosenberg[1]于1963年出的,有关产业融合的内涵和作用方面,植草益[2]认为,产业融合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壁垒,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sahal和dosi认为[3-4],一些技术会扩散到其他各个行业,给发展乏力的产业带来创新。porter[6]认为,技术创新可以改变传统产业的边界,karvonen等[5]认为,产业融合使产业间的边界变得模糊,产业深度融合后产业间的边界将完全消失,产业较浅程度的融合会导致产业部分重叠,这种重叠至少是有利于其中一方的,在融合的过程中,也可能由于技术创新或市场创新,形成其他新的产业。周振华认为[7]产业融合的表现虽然是信息技术与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行业的融合,但是产业间融合发展会成为普遍现象,从而改变整个经济和社会的面貌。徐从才和丁宁[8]认为,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形式。郑吉昌和夏晴[9]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高度相关,双向互动的。徐紫嫣等[10]从协同集聚角度探讨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园区融合互促、共生发展的表现和效应。刘奕等[11]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制造业升级的机理和效应,认为在“两业融合”大背景下要把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举措。霍景东和夏杰长[12]认为,生产性服务是制造业的重要投入,制造业的产出中有很大比重是服务。今村奈良臣[13]认为,产业融合不仅是服务业与工业或制造业之间、服务业与农业之间,还表现在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把多勋[14]从文旅融合的视角、方宏伟[15]从医养融合的视角、王刚军和李晓红[16]从医体融合的视角、路红艳[17]从流通产业融合的视角分析了服务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刘长庚等[18]认为,服务业内部融合涌现出的新业态,有利于助推消费结构优化转型、促进消费方式和消费体验改善。

       关于产业融合测度和效度方面,fai和tunzelmann[19]利用专利系数法分析了化工、电子设备、机械和运输四个产业的技术融合度,技术重叠越多,产业融合度越高。倪鹏飞和肖宇[20]分析得出中国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程度显著低于oecd国家,但差距在逐渐缩小的结论。夏斐和肖宇[21]分析得出,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度显著高于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美国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度。刘灿和刘明辉[22]基于产业耦合分析法,研究得出,中国农村三产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融合度还比较低。曹祎遐和耿昊裔[23]研究认为,农业与工业的融合度高于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度。

       关于数字经济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夏杰长等认为,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数字技术加快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张伟东[25]认为,数字化可以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并主要体现在以数字技术赋能融合、以业务新价值引领融合。王一鸣[26]认为,生活服务业数字化能大幅提升服务效率、推动服务方式变革、拓展生产可能性边界。何宏庆[27]认为,数字金融通过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国内外现有研究主要围绕产业融合以及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融合等角度展开并形成了大量富有真知灼见的新思想、新发现和新成果。先进制造业是中国实体经济的核心和关键,制造业与服务业、农业之间的关系日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但当前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发展条件、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结合这些重大变化,深化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在产业融合互促中实现产业升级,形成需求牵引的高质量的供需动态平衡,从而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日益成为理论和政策研究亟待回答的紧迫问题。

       二、产业融合壮大实体经济的作用机理

       实体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实体经济是否强韧需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终点,也是下一次再生产的起点,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满足了居民对“量”的需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需求逐年转向“质”的需求,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适配性提出新要求。另外,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入,实体经济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和工业,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基于此,本文从供需匹配的视角,提出产业融合壮大实体经济的作用机理。

       如图1所示,在传统供给模式中,产业a和产业b之间是相对割裂的,产业a和产业b供给的产品相对有限,无法很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在新供给创造模式中,由于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的驱动,产业a向产业b渗透,产业b向产业a渗透,产业之间相互融合,进而提升了供给质量或产生了新的供给。在这种模式中,会产生三种融合方式:第一,产业a和产业b深度融合,产业之间的边界消失。第二,产业a和产业b融合不充分,出现重叠,此时会迫使产业a或产业b转型升级,提高产业a或产业b的生产效率。第三,技术创新产生新的产业或者新的业态c。在此过程中,产业间的融合、贯通、循环形成产业的叠加、聚合和倍增效应。在现代化产业体系模式中,产业间融合重塑三次产业,形成了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通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之间的不同程度的协同和融合,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实现了分解与重构并形成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供给端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得到认可,只有在需求端才能得到验证,供给对需求的适配程度决定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否现代。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供给端不断提升质量和灵活性以匹配、创造新需求,是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更高层次的动态平衡过程。



qq截图20230619124210.png


图1   供需动态匹配的产业融合分析框架


       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拓展实体经济发展空间的有力支撑

       (一)三大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随着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发展和广泛应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产业融合的程度已经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渗透,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渗透,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渗透,第二产业向第一产业渗透,第二产业、第三业产向第一产业渗透。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以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为例,制造业企业不只是进行纯制造活动,服务企业也不是只进行服务活动,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协同互补,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剥离出来后,由于发展需求再次融入制造业,形成二者交融渗透关系,甚至出现服务业与制造业在组织上不断分离但在业务上日益深度融合的新趋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融合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和农产品附加值;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逐渐形成从种子到农产品深加工到旅游业的三次产业可持续、可循环的融合互动。

       产业边界模糊也会带来竞争对手模糊以及客户模糊。例如,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实现碳中的背景下,燃油车的竞争力受限,新能源汽车蓬勃发展,华为、百度、格力、绿地,宝能等很多企业都跨界进入造车领域,抢占汽车互联和自动驾驶领域,布局移动出行服务,因而未来汽车产业的竞争对手不一定是宝马、奔驰等老牌汽车生产商,而可能是任何一个跨界领域的企业,竞争对手变得越来越模糊。另外,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向移动出行服务和智慧城市服务转型,整车从工业品变为消费品,产品属性发生变迁。例如,蔚来汽车,客户不仅仅是需要开车的消费者,还是蔚来平台的爱好者,使用蔚来汽车的用户可以用蔚来的平台进行移动办公,此外,还有户外爱好者购买蔚来的冲锋衣,收纳箱等。他们不一定是蔚来汽车的用户,但确是蔚来周边产品的用户。可见,汽车产业的变革、融合使竞品变得越来越模糊,客户也变得越来越交叉。


       (二)需求牵引产业融合,逐渐形成更高水平的供给动态平衡

       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生产能力得到了迅猛的扩张,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传统产品和服务供给的“数量缺口”基本填满,“有没有”的问题基本解决。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2021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2万美元,中国社会主流消费群体也由“50后”“60后”“70后”向“80后”“90后”“00后”甚至“10”后转变。中国社会需求结构、消费方式、消费理念也在向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低碳绿色化、服务化等方向转变。新发展阶段的消费对产品和服务质量、品质的需求日益扩大,消费者对于“质”的需求越来越大,“好不好”的问题凸显。生产决定消费,消费是生产的终点,也是下一次再生产的起点。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只有在消费环节得以实现,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也会促进生产,同时反作用于交换和分配,消费品质体现供给的质量。更好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的需要,要求以需求为主导的产品和服务供给,通过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能够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供给高品质、多元、个性的展品和服务,形成供需更高水平的动态匹配和相互适应。


qq截图20230619133319.png


       (三)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不断解构与重构拓宽产业融合范围

       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是构建双循环的核心。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全球第一。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不断解构与重构下,随着智能制造和制造业服务化的不断深化,从研发到生产到消费,制造商、供应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一起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加工、运输、分销的过程中,使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不断分解、重构与融合,产业融合范围也得以拓宽。例如,从传统汽车到新能源汽车产业,传统汽车产业是通过规模经济实现成本下降,通过规模经济实现利润增值,而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大不一定利润高,规模小不一定价值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长不断向上游的动力电池技术和智能科技产业延伸,向下游的消费者零售市场、客户全生命周期服务以及动力电池回收等延伸,使其利润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价值链得以重塑,即上游技术研发的利润向动力电池和智能科技转移,中下游的利润向用户全生命周期服务转移。而产业链内部价值结构的变化也改变了供应链结构,例如,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汽车产业链原有的价值分配格局被颠覆,核心零部件转向体现自动驾驶技术水平的智能软件系统(人工智能算法)和处理器芯片,与此同时,供应链结构也发生改变,传统汽车产业中,芯片是三级或四级供应商,但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芯片成为核心零部件芯片从后端到前端,逐渐从二级供应商,三级供应商,四级供应商变成了0.5级供应商。


       (四)数字经济驱动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2020年,全球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38.1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45%,其中,发达国家的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27.6万亿美元,中国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达到7.1万亿美元,占全球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的18.5%,仅次于美国[28]。数字经济为全球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注入巨大的新动能。数字化的平台将全球各地的参与者(包括小微企业)聚集起来,并通过低成本、快速响应,提高跨境搜寻和协调的效率,使得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数字经济渗透在第一二三产业各个行业,与实体经济不断融合,催生了智能化生产、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柔性化定制、共享工厂等新业态和新模式;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线办公、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不断迭代;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化平台,“虚拟”产业集群、从零售业、服务业普及到生产制造业的无人经济等为壮大实体经济带来新动能;数字经济催生自主就业、微经济、多点执业等新消费模式和就业模式。



澳门皇冠四虎 copyright © 2002-2024 晋城市产业促进协会 澳门皇冠四虎的版权所有
电话:0356-2197670 地址:山西省晋城市太行南路208号百纺公司三楼 备案号: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